有着“诗仙”之称的李白为何拜师呢?又是怎么拜师的呢?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。
天刚蒙蒙亮,歙县县城就热闹起来了。今天是阴历八月十二,再过二天,就是中秋节。街市上,挑柴的、担菜的、轰猪的、赶羊的人来车往,熙熙攘攘。
在县城的西南边,一条小河穿城而过。河上架着一座拱形石桥,桥边一幢酒楼居高临下,黄色的酒幌垂挂在飞檐上,随风飘摇。
楼内静悄悄的,酒客寥寥无几。在靠近窗口的一张桌前,坐着一个人。他身穿锦红官服,面庞清瘦,剑眉下一双风眼潇洒飘逸。酒、菜都摆在桌上,但一点没动。
他迷惘地望着河面出神,显得心不在焉。
他就是李白,就是被人称为 “诗仙”的唐代大诗人李白。李白不是被唐玄宗召到宫里做官去了吗?怎么又一个人流落到此来喝闷酒呢?这得等下面再说。
李白正在出神,突然一阵喧哗声把他惊醒。只听楼下先是一阵爽朗开怀的大笑,接着又高声吟诵:“负薪朝出卖,沽酒日西归,借问家何处?穿云入翠微。”李白的心里咯噔一下。这纯朴而又动人的诗句,这超脱而淡泊的情怀使李白那纷乱的心绪立刻安静下来。他心想,这穷乡僻壤,怎么会这么脱俗的高士?如果与他结交,定会成为知己的。
李白向伙计招招手,伙计以为要添酒,提着酒壶就过来了。正要倒,李白说:“慢,你快告诉我,刚才在楼下吟诗的是谁?他住在什么地方?”
伙计说:“那个老头叫许宣平,听说原来是做官的后来不知发什么疯,弃官不做,跑到这深山里打柴来了。
每天天一亮,他就进城卖柴,卖柴得了钱就买酒,喝醉了酒便吟诗,走一路吟一路。至于他的家,谁也不知在哪儿,只是也总在山里打柴,想必也在山里吧。”
李白听到这里,他心里明白了,这许宣平定也是个官场不如意,看破红尘的人。李白想到自己的不得志,想到满心的愁闷,恨不得立刻找许宣平,向他讨教一番,学习诗艺,也学习做人处世。
李白结了酒账,走到楼下,只见老人已经走了。他追出门外,见到老人腰中掖着酒葫芦,肩上扛着竹扁担,走上了小桥,李白大声喊道: “许先生,请留步。”许宣平回头看了一看,扭头疾步向前走去。李白边叫边急步追赶,老人飘忽若仙,不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。
没有追上许宜平,李白非常遗憾。
李白垂头丧气地回到酒楼。伙计见了,就给出主意说 “这老头每天都来卖柴,您何不到柴行门口等他。”李白觉得这倒是个好办法,就心平气和了。
第二天一早,李白来到柴行门口等候许宣平,没想到许宣平没来。第二天又等,许宣平还是没来。一连四天,李白天天空等。李白求师心切,决定进山寻找。
李白背着干粮,翻山越岭,一连走了一个月,也没有见到许宣平的踪影,他真有些泄气了,但想到 “只要功夫深,铁棒磨成针”的话,就咬咬牙,继续前进。
这一天,他走到了紫阳山下,见山前立一大石,石上龙飞凤舞地刻着:
隐居三十载,筑室南山巅。 静夜玩明月,闲朝饮碧泉。 樵夫歌垄上,谷鸟戏岩前。 乐矣不知老,却忘甲子年。
李白连声叫道: “妙哉,真是仙人之声呀!”李白写诗三十年,还是头一次读到这样恬淡自然、充满野趣的诗。他料定这诗是许宣平写的,更加坚定了他寻找许宣平,拜他为师的决心。
李白又向前走,见到崖前平地上有一堆稻谷,心想,这肯定是许宣平的,就坐在崖下等候,不知不觉地睡着了。突然一阵击水声将他惊醒。他顺着水声望去,只见夜幕中,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正立在船头,李白大声叫道:“喂,老人家,请问许宣平老先生住何处?”
来人正是许宣平,那天在镇上卖柴,他见身穿官服的李白追赶自己,以为又是朝廷找他去做官,便再也不去镇上卖柴。没想到,这人又追到了这儿,便反问道:
“你是何人?找许宣平有何事?”
李白回答说: “我是李白,找许先生是为拜他为师,向他学习诗艺呀!许宣平一听大吃一惊,没想到这风尘仆仆,满脸汗水的人竟是天下闻名的诗仙李白。可他表面还是不动声色,说道:“你太客气了,如果说你是诗海,我仅是一滴水,海怎能求教于水滴呢,不敢当呀!”说完撑船便走。
李白急忙抢步上前,说道: “老人家,学生为寻找您,已经在这深山野岭中转了三个月,难道您就用这一句话把我打发了不成?”
李白真诚的话语,打动了许宣平的心,他请李白上船,向河心划去。
月色之下,波光荡漾,船行悠悠。许宣平问李白:
“你身穿官服,怎么不在朝廷理事,却四处云游?”一句话点到了李白的伤心事,他便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许宣平。
原来,天宝元年,李白由贺知章推荐,靠一首 《乌夜啼》被唐玄宗赏识,下诏宣他进京。李白满怀抱负,以为此番定能做成大事业。那知至长安以后,唐玄宗并没让他做理事的官,只是任命他当翰林供奉,专门为皇帝做制诗。李白虽然失望,但想到有俸禄,可以买酒喝,也就勉强留下了。但他为人不拘小节,又得罪了皇帝以及杨国忠和高力士这两个炙手可热的人物。高力士和杨国忠本是心胸狭窄的势利小人,对李白怀恨在心,寻机报复。只要有机会就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,使得李白渐渐被玄宗疏远最后被打发出长安。
李白也通过这事,知道了所谓御前供奉不过同梨园子弟一样,是供帝王权贵消烦解闷的仆人,自己很信赖的玄宗也黑白不分,于是他便心灰意冷,到各地漫游,寄情于山水之中。
许宣平听了李白的讲述,恳切地说:“亡羊补牢,犹未晚矣。且不说你对朝廷的希望是不是幻想,你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,到了宫里还不是受制之人,成了网中之雀,笼中之虎吗?古人说,诗言志,在宫廷中去要制作些风花雪月、歌功颂德的诗还能言什么志?不言志又能写出什么诗?与其如此,不如像老夫一样返朴归真,避开尘俗之扰,倒图得内心的清净,写出别有一番情趣的诗哩。”说着解下腰中的酒葫芦,递给李白。李白二话没说接过来一饮而尽,说道:“谢老师的指点,学生听您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呀。”
从此,在这紫阳山中,李白与许宣平形影不离,常见他们二人同斟共饮,畅谈人生,切磋诗艺。